龙口参加第三届中国文旅博览会:文化赋能“手造”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 09- 20 09: 58      浏览量:

字号:

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琳琅满目,这些天的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来自国内和山东16地市的中华手造、山东手造产品,将第三届中国文旅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装扮得熠熠生辉,更将“好客尽显真情,好品凭靠厚道”的“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文旅品牌擦得亮闪闪。

位于3号馆山东手造综合展区的龙口展区,“江北龙头 山海仙境 徐福故里 管乐之乡”16个大字格外耀眼,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龙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历史丰厚、产业领先的美丽画卷。管乐器、非遗民俗、文旅融合、龙口特产和葡萄酒,这五大特色板块汇聚了龙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凝聚了龙口人民敢为人先、勇于创造、厚德崇商的追求。

管乐器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萨克斯、单簧管、小号……泰山、特达、关度三家管乐器参展企业展示的一件件精致产品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不少人特别是孩子们,对身型庞大的太阳号尤为感兴趣。

济南市民魏建林领着女儿走到太阳号旁边蹲下,孩子好奇地轻轻触碰着号管。“这么大个头,怎么个吹法?”特达乐器业务经理王献结上前示范介绍,“看着挺重,但套在肩膀上,就特别舒服了。”

作为手造产品,提起国内管乐器,龙口可谓是“独一无二”。从1987年北京管乐器厂在龙口成立北京管乐器厂龙口分厂,到2001年改为山东泰山管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再到2019年成立龙口市管乐器协会,龙口管乐器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已有企业80多家。泰山管乐总经理杜其业说,手造不但凝聚着人的智慧,还融入人的情感和温度,“厚德载物,好人品才能造出好品质的产品, 这是龙口管乐器做大做强的内因。”

作为“创二代”,28岁的关度乐器执行董事王深琛传承父业,接手企业三年来,他肯钻研,从“门外汉”到如今精通,并学会了演奏。在王深琛看来,“萨克斯属于泊来品,老一辈给我们打好了基础,年轻人要传承下去,提升技术,稳固质量,不能把它做成一门生意,而要当成一种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龙口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将这个西洋乐器变成咱自己的手艺,更适合中国人使用。”

用文化赋能管乐器发展,已成为龙口管乐器企业的共识。王献结拿起一个加重版的金黄色小号介绍起来,只见管体和号口上雕刻着祥云飞鹤,精细精致。他还结合参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上专家的意见,谈了新思路:发扬工匠精神,加大创新力度,做好精品管乐产品,其一在乐器管体外形设计上融合泰山、黄河人文特色和龙口徐福东渡、丁氏故宅等文化符号;其二结合文化艺术,将特达英文TIDE(浪潮)活态化,有效提升龙口管乐器手造品位品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总而言之,要更好体现‘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内涵和价值。”

非遗作品出新意展魅力

徐福传说、黄县柳条膏和黄县窗染花、黄县民居雕刻技艺,这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展示在展区北侧的两个LED灯箱上,引来参观者驻足拍摄。

老手艺,展新意。黄县窗染花非遗传承人王美玉的展台上摆放着精致的剪纸作品。一位济南本地老人对这些可爱的小作品格外喜欢,现场也订制了一幅自己的头像剪纸作品。

这几年,王美玉将传统故事不断更新,琢磨出新作品。王美玉最得意的作品《荷和如意》,寓意着新婚夫妇生活美好圆满,称心如意,这是她根据清朝末年的图样儿创作的窗染花。听到这个历史,老家是招远的济南市民张娟花130块买了两幅,她拿起一幅照了相,高兴地说,“非常喜欢富含传统文化的作品,有纪念意义”。她加了王美玉的微信,还要再订一些送给朋友。

同样,燕子面塑和傅喜娜的“喜结良缘”等作品也深受参观者青睐。老家是临沂的张女士拿着手机对着花饽饽拍,她说,“老家也有,自己没学到这个手艺,没有你们的花样多。”

诚如张女士所言,黄县花饽饽除了花样多外,这些年在制作工艺上也不断出新。张燕指着一对黄色、绿色的钱袋子和福袋子花饽饽讲起来,“之前是描一描画一画,吃的话得把皮扒了,这些年改进了,和面用果蔬汁代替水,黄色用的是南瓜,红色用的是红曲米,吃起来口感绵软香甜,更营养健康。”

展会上,53岁的烟台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允霞的龙口线编作品销售火爆。线编分为刺绣和钩编,刺绣需要线、刺绣针和绣撑,钩编需要毛线和钩针。这些小工具在刘允霞手中灵活转动,一件线编康乃馨花束就“长出”,一个手工折纸爱心五角星就展现在眼前。

龙口手工线编技艺是一种以绣花为主,勾、绣结合的民间纯手工技艺。展台上一个个精巧别致的花束、盆景、鞋帽、钥匙扣等小物件,都是刘允霞用毛线、鱼线,采用编、绣、挑、勾、织等手法纯手工制作而成,其样式和图案是她28年坚持摸索、创新得来的。

参加文博会三次,刘允霞在这个大平台上每一次都有新发现,她表示,龙口线编技艺特别契合本次文博会提出的“手造”主题,“各级都重视是好事儿,我们传统手艺人当然越干越有劲头,让更多人了解龙口当地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魅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龙口已成功申报了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25项龙口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功命名6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拥有3个龙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一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龙口非遗传统文化正浸润到更多人心中。

龙口特产守正创新很抢手

“南山葡萄酒有名气,我们朋友聚会经常喝。”来自章丘区的李先生和爱人从展柜上拿起一瓶说道。

“初中同学当年给我一瓶,很好喝,以后就经常买。”27岁的济南媒体人小王特意来到龙口展区,买了一瓶绿杰果醋。

“平时家里就吃龙口粉丝,今天有厂家展销,质量让人放心。”观展人王强买了一盒石良镇尹村出品的龙口粉丝。

文旅发展,特色产品是点睛之笔。这几年,龙口本地企业秉持诚信厚德品质,精于优化产品质量,并为龙口特产赋予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龙口粉丝全国有名,有着34年历史的尹村外贸联营粉丝生产厂一直奉行良心生产、一流品质的宗旨,将尹龙牌纯绿豆粉丝,做到了部优产品第一名,并获得金桂奖。当家人刘玉祥对龙口粉丝情有独钟,虽未到现场参会,但得知粉丝得到大伙的喜欢,他非常高兴,“龙口粉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们珍惜这个老品牌,要精心做,用心做,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展会上,晓清年网红小海鲜食品的展台前队伍排得老长。公司当家人栾晓清和母亲忙得不亦乐乎。空当时,她和记者介绍了这几年的创业经历。总结消费者品味,便于往南方运输,经过两年研制,今年公司成功开发出常温即食产品,销路更广了。

卖完一批再从冰柜拿出一批,栾晓清告诉记者,这款冷冻小海鲜今年换了外包装,叫“鱼跃龙门”,寓意海鲜过江为龙,走出龙口,把小海鲜做成大产业。

自2017年以来,栾晓清瞅准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克服不少困难,自主开发、设计,主推即食海鲜,展现了新时代龙口年轻人的闯劲儿和聪明智慧。如今,日产量超2万罐,成为“舌尖上的龙口”网红品牌。“脑瓜不能停,创新是我这几年感觉最重要的经验。”

南山葡萄酒和威龙葡萄酒,散发着浓郁的馨香。威龙葡萄酒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司在有机葡萄酒研发领域承担“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南山庄园葡萄酒与世界知名葡萄酒企业携手合作发展,以高品质服务赢得市场。

新品牌以文化人增底气

龙口特产不光有老品牌,这些年来,龙口涌现出一批新品牌,南山智尚以高端高品质,引领国内职业装新潮流;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打的景瓷轩,以精工精细赋予手造活态;以胶东野生头茬小叶陈艾为原料的艾康艾草,是龙口莱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新品牌。

展位上,一尊尊青花瓷婷婷玉立,瓷壁上图案清新雅致,更有龙口本地书画名家的力作。展台上,瓷杯、小挂件和项链格外受欢迎。

景瓷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朋现场展技艺,她端坐在工作台前,左手握笔,右手把住茶罐壁口,均匀蘸料,在罐壁上画起来。一会儿,昂然站立的徐福,挺拔的松树,起航的帆船,远处的山脉,表现了这个秦代著名方士出发前回望故土的复杂心境,刻画了徐福探索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的可贵精神。

制作瓷器,是李鹏朋和爱人的大胆选择。几年前,二人从景德镇引进专业技术设备及材料工艺,踏入陶瓷艺术创作服务行业。“将龙口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到陶瓷中,讲好中国故事、龙口故事,传承弘扬好中华传统陶瓷文化,为群众提供一个学知识和体验的艺术平台。”她说。

龙口莱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展台前,体验艾灸的参观者排队等候。理事长曲修泓和来自河南郑州的一对夫妻,正在给参观者体验眼灸、颈椎灸。

戴上眼罩,点燃艾条扣上,艾烟从孔里溢出。60多岁的赵英财坐在凳子上,闻着艾草的香味,感觉眼睛热乎乎。他手里没闲着,拿着紫砂罐在胳膊上刮痧,左膝盖上也拔了罐儿。20多分钟后,器具撤下,老赵笑着说“心明眼亮,舒服,舒服”。

记者了解到,曲修泓和这对小夫妻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但却是第一次见面。小夫妻在郑州经营了一家中医艾灸馆,妻子范爱众告诉记者,她是从网上看到曲修泓发的视频,就沟通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她说,因为疫情,生意不太好,但这些艾灸产品受到消费者喜欢,收入大大增加,两口子度过了困难期。

6年来,曲修泓不断学习,在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上下了一番功夫,制作的艾条、艾柱、艾绒和禅灸、爱眼灸、颈椎灸等特色艾灸工具,受到群众好评,已获发明专利11项。

山东手造,龙口特色。几天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龙口手造和龙口文旅融合发展的智慧元素,更感悟到龙口人发扬“双好”品牌精神生生不息的动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