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畜牧业生产
发布日期: 2018- 07- 18 10: 03 字号:[ ] 访问次数:

境内绝少牧业专业户,畜牧多与农业结合。

农家养役畜,山区多养黄牛、毛驴,平原地方多养骡马。公牛称为犍子,小牛称为“牛犊”。雌马称为“骒马”,雄马称为“儿马”。雌驴称为“草驴”,雄驴称为“叫驴”。役畜统称为“牲口”,具体则各有名,如“大青骡子”、“枣红马”、“紫犍子”等等。

喂养牲畜,饲料特别讲究。精饲料有谷草、煮熟的黑豆、麸皮等。粗饲料含玉米秸、高粱米、玉米、豆饼、花生饼、豆秸、豆角皮,就连豆蔓、地瓜蔓、豆叶、干青草也可用作饲料。至秋,须备饲草。农谚云:“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

旧时,以毛驴为坐骑从事客运的行当,习称“赶脚”。以軕子(骡轿)为运输工具从事长途客运的行当,习称“赶軕子”。以大车为运输工具从事货运的行当,习称“赶大车”。赶軕子或赶大车,多使用骡子。大车随行需带草包、笸箩、煮好的黑豆等。每前行一定距离要休息,习称“打尖”。供大车或軕子打尖的地方,习称“大车店”或“軕子店”。

旧时,从事骡马牲畜交易的行当叫“牙行”。官衙一向对牙行课税。骡马交易的中间人,习称“驴经纪”,后来也泛指从事猪、羊交易的中间人。境内北马等集镇,牲畜交易比较活跃。上世纪50年代后,黄县县城内曾举办骡马大会(民间习称“交流会”)。

为骡、马、驴、牛等牲口上蹄掌的行当,俗称“蹄子铺”。蹄子铺外有一门形木桩,俗称“桩子”。脾气暴躁的牲口须绑缚在上面,以方便上蹄子。

百姓人家多饲养驴子,用它拉磨,习称“驴推磨”。推磨时通常要给驴子戴眼罩。拉磨的毛驴踩出的痕迹,叫“磨道子”。过去,农家墙外有“三大堆”,即土堆、草堆、粪堆。其中土堆,常用来翻晒干泥。一来垫栏,二来驴子等牲口累了,将其牵到外面松软的土上,打几个滚儿,以此缓解疲劳。

20世纪50年代前,农户自养牲口,饲养地称为“栏”。50年代中期农村合作化后,牲口集体喂养,饲养场所称为“马棚”、“饲养室”、“饲养棚”等等。这一时期,龙口市区曾成立马车社,实行车马入股,专事货物运输。

旧时农户养猪,猪圈多设在院中,有圈坑、圈墙、圈台几部分,圈台上搭猪窝,以石板遮风雨,名为“猪窝石板”。近外圈墙放一石槽,叫“猪食槽子”,圈台设石阶,通圈坑,圈坑乃积肥之所,猪粪猪尿,垫栏的土、草等统统铲在圈坑内,圈内存积水,猪常下圈活动,称“踩粪”。

母猪叫“老母猪”,种猪叫“脚猪子”。母猪发情称“打栏”、“叫栏”,配种叫“配”,怀孕称“配上了”、“带崽儿”,分娩称“下崽儿”、“抱小猪”。阉猪叫“骟猪”。小猪叫“绑蹄儿”,稍大叫“壳篓子”、“壳篓猪”,这时期食量极大,俗语说:“半桩孩子壳篓猪”,育肥叫“攥猪”,逐渐使用精饲料,谓之“上食”。肥猪养成,或卖于别人,或宰杀卖肉,称“出栏”、“出圈”。专司屠宰猪的专业户,称“杀巴子”。过去,境内有割皮孙家以熟猪皮为业,所熟猪皮主要用作鞋底。

养羊有奶羊(即奶山羊)、山羊、狗羊、绵羊等种。种羊叫“臊公子”。挤奶叫“捺奶”。境内民国初年即有奶羊自外地引进。

养鸡早已普及。养鸡户家家要盘“鸡窝”,以防黄鼠狼等偷吃。农家养鸡图的是攒“鸡子”(即鸡蛋),鸡子与小米粥一起构成妇女“坐月子”的主要滋补品。

1936年,民族实业家张瑞芝在上海创办《鸡与蛋》杂志。是年暑期,葛永家先生到蓬莱、黄县进行了一次个人旅行。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该杂志撰写关于山东养鸡情况的调查文章。通过调查,葛先生发现“黄县人民的家畜事业中,最为优胜者,就是养鸡事业。”经葛先生粗略调查,该县农村,平均每百户养鸡17只左右。

黄县境内养鸡的品种,本为“九斤黄”(山东土产鸡种,)但因养殖时间过长,多已变成“九斤黄”和其它鸡种的杂交种了。饲养的鸡苗,除小部分由母鸡孵出的,大多数的鸡都是人工孵化的。

黄县养鸡业的繁盛,促生了大批专业孵育小鸡的从业者。人工孵育鸡仔的程序是:先挑选受精的鸡蛋百枚或数百枚,置放在一个高温烘房里面,再在鸡蛋上面盖些麦糠等物,使其保持温度。然后“频频地拨弄,使每个蛋与蛋的位置,频频来往地交换(如放在下面的蛋拨弄到上面来,再使上面的蛋放在下面,以便使其受温平均之故),经相当的时间(约十天,至多不过二十天)以后,蛋内已经生长成形,而嘴破壳而出,这就成鸡雏了。”这种人工孵化法,虽然省事省力、孵育率高,但孵育出的小鸡成活率低,往往十只当中会死掉七、八只。

黄县百姓养殖的鸡多为蛋鸡,当地生产的鸡蛋多被贩卖到龙口、烟台等地,然后再经过包装,或经蛋厂加工成鸡蛋饼等食品,销往国外,其余的“皆为当地受用”,其用途大概不外做滋补品,“作酒席作糕点茶食之类的物品,然也有用于别的地方的,如做玩具泥姥姥,粉饰墙壁等用途”。黄县养鸡业的发达,还促成了鸡蛋交易市场的产生。在黄县,有一个专门买卖鸡与蛋的集市。每到逢集的时候,集市上“那一筐筐的鸡蛋,一笼笼的鸡,大的小的,统统都摆在商场的两侧,很长的一条街市除却了卖鸡与蛋的而外,没有再卖第二样东西的”。

黄县农民养鸡大多数用一种砖石修筑成“鸡洞子”(即鸡窝),“鸡洞用萱草或麦秆做一个顶子。鸡洞的洞门,是用木板(二寸或三寸厚)做成的,并无门轴,只用两支树干儿夹着,可以自由启闭。”整个鸡窝的形状,有方形的,有圆形的以及二角形的不等。洞内光线非常黑暗,一点光线都没有,潮湿又恶臭难闻。加之,鸡洞内堆积的厚厚一层粪土,易滋生大量寄生虫,从而导致养殖过程中鸡病时有发生。其中,最常见、最危险的病症是鸡瘟与霍乱。当地人对这种病鸡束手无策,或请当地赤脚医生来死马当作活马医,或用做衣服的针儿刺破病鸡鸡冠,或喂以绿豆、大蒜等物。

因黄县养鸡户多以玉米、小麦等粮食或蔬菜等为饲料,鸡的食谱单调又缺乏营养,长成期就显得很漫长。一只鸡从鸡雏到成鸡,需要140多天。同时,鸡所产的蛋个头儿较小,内里一端的“缺室”(即气室)非常大。虽然养殖方法落后,但这毕竟是真正的土鸡喂养方法。

除养鸡外,在沟渠河湾交织的村落,养鸭养鹅者屡见不鲜。但较之养鸡,数量甚微。鸭、鹅自会凫水,又以水底鱼虾为食,饲养较为方便。

境内养兔始自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曾刮起一阵养“天蓝兔子”风。所谓“天蓝兔子”是指兔毛又短又细、毛色为天蓝色的獭兔。

境内养狗者,以图看家。雌性称“母狗”,雄性称“牙狗”,交配称为“掉秧子”。

旧时,农家房屋的墙壁多用土墼垒砌,地面基本上为泥质,易招老鼠,故农家养猫多为捕鼠。通常,农家老屋的进间屋及居室门槛下留有一孔,供猫通过,俗称“猫道”。主人吃饭时,有喂猫的习惯。夜间,猫可与主人同睡。雌性称“女猫”,雄性称“男猫”,猫寻配偶称“叫羔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