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 报告全文
索引号: 113706810042748269/2014-02016 成文日期: 2014-01-25
发布机构: 龙口市市府办 组配分类: 报告全文
2014年龙口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日期: 2014- 01- 25 10: 53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4年1月25日在龙口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龙口市市长  韩世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在中共龙口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一三五七”总体思路,齐心协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坚持科学应对、稳中求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全力稳增长保发展。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57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5.1%;税收收入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7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亿元,增长13.2%;全年累计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7.3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9.6亿元。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市财政全年支持企业的资金突破4亿元,组织925户企业实施“营改增”试点,循环发放企业信贷周转资金1.2亿元,对1189户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减轻企业负担5.5亿元。

(二)坚持转型升级、提质扩量,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60.7:35.8。工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0亿元,利税315亿元,分别增长14%和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0.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二○”工程成效显著,山东省中关村(烟台南山)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已获得省政府批复并启动建设;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0家;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0亿元;引进聘用各类人才2200多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国铝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5家;新认定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4件、省级名牌5个;第四届政府科技顾问团完成组建,我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行列,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预计完成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14%;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385万吨、集装箱52万标箱,分别增长11%和27%;旅游业总收入60亿元,增长16.8%。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市财政全年支持“三农”资金达到18.7亿元;粮食总产达到12万吨;新认定烟台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多亩;完成10座塘坝除险加固;农村经济总收入2213亿元,增长15%。

(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新一轮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资产监管运营力度不断加大。供销系统改革和食品公司破产重组稳步推进。“营改增”工作扎实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在45个村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7项,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启用,“一站式”审批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个体工商户2000多家、私营企业6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98家。金融支撑得到强化,新增商业银行2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5亿元和536亿元;1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5亿元,2家企业进入证监会初审阶段。外经贸成果丰硕,预计全市到账外资1.47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70亿元,分别增长34.2%和15%;进出口总额32.3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16.3亿美元;龙口开发区居省级开发区排名首位。

(四)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不断完善,预计城镇化率达到64.3%。城市组团加速融合。全年完成城建投入32亿元,新区商住开发项目和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新建改建城区道路10条,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5万平方米、管道天然气用户1.4万户、城市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村镇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9亿元;重点对120多个村实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开工新型农村社区项目30个,涉及51个村庄;调减行政村16个;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已覆盖471个村;省级示范镇增加到2个。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龙口港和屺山母岛港区4个大型深水泊位投入试运营,10万吨级航道拓宽工程基本完工,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000多万吨;疏港高速、环海北路等道路竣工通车,港口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港城大道西延路基工程基本完工,龙烟铁路龙口段启动征迁,张新路、264省道等8条道路大修改造如期完工。绛水河城区段改造按计划推进,林苑扩容改造基本完工。

(五)坚持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生态文明成果进一步彰显。全市新增造林面积近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5%。3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按期完工,凤凰山垃圾处理场二期扩建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全面加强。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持续开展,近海渔业资源环境有所改善。全市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企业分别发展到15家和11家。全年完成节能技改投入12.6亿元。烟台市下达的27项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石材、铸造、造纸等行业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关停淘汰了一批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环境质量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六)坚持民生优先、协调发展,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市财政全年民生投入达到50.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5%。年初确定的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对28个零散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分配经适房54户,筹集公租房18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户。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近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0元,分别增长11.7%和11.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84亿元,人均存款突破6万元。各类社会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20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65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到280元,住院报销最高限额均提高到16万元,启动城镇居民及新农合大病保险。农村五保对象集中、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840元和3800元;发放老年人生活津贴1873万元;全市有610个单位、4万多人参与爱心捐款,共接收捐款1531万元,进一步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社会福利中心启动筹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到8处。新人民医院加快建设,齐鲁医院南山分院竣工运营。27所学校室外配套工程顺利完成,明德学校一期工程按期完工,1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开工建设;为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免费发放了学生装;第二批52辆校车投入运行,全年安全运行无事故。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展开。城乡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5000多场次;“四德”建设深入人心,孝德文化和“龙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刁娜入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我市被授予“文化强省先进县”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合法生育率达到99.5%。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形势持续稳定,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信访、综治工作扎实有效,社会秩序安定和谐。老龄、妇女、儿童、青年、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气象地震、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8件、政协委员提案98件,答复率达100%,满意率和办结率不断提高。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修订出台了政府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扎实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治理“庸懒散”等活动,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共处分违法违纪干部76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市级会议费和“三公”经费下降28%;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加快转变职能,政府系统的创新力、执行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应对挑战中积极探索,在经受考验中奋力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切得益于市委的科学决策、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积极参与,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龙部队、驻龙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结构偏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引进的大项目不多,外资支撑力不强,转调创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城乡发展差距大、不均衡,社会民生领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系统部分工作人员艰苦奋斗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差,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二、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一四五七”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抓好“实力龙口”、“幸福龙口”、“生态龙口”、“文化龙口”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服务业跨越、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以港兴市战略,着力做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扩大开放、现代农业、社会治理、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提质增效,争创一流,努力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59.6:37.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到账外资增长12%;引进国内资金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下,合法生育率达到99%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3%;森林覆盖率达到55.6%;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把转型升级摆在事关龙口前途命运的关键位置,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抓产业促发展”,加快打造质效双优的经济升级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创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顾问团的智力支撑作用。年内,抓好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创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烟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联合攻关,开发前沿科技成果,抢占发展制高点。全年举办市内外科技成果推介会2次,新增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5家,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中期验收。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坚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起抓,加大对人才和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搞好企业家队伍和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激励扶持措施,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全力抓好山东省中关村(烟台南山)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实施飞机部件制造、航空培训等项目。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支持企业创造新品牌、制定新标准,实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年内,新认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4件、省级名牌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比重达到51%以上。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做优做精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融合技术,加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产品开发力度,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向精细工业转型,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拓展。加快实施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生产线等13个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带动传统产业转调升级。全年工业技改投入突破100亿元;力争高端铝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600亿元和465亿元。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大飞机部件锻造、中厚板、1.6万吨挤压生产线、中集海洋工程、恒源富马酸丙氨酸等项目。力争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亿元。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促进政策和资源向“四·二○”企业集聚,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联合、产业联盟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培育核心优势,加快再造步伐。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公共服务、金融支持、产业引导力度,使更多小微企业尽快跻身骨干企业行列。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0家,过10亿元的35家。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把服务业跨越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环节,按照“突出特色、集聚发展”的原则,积极完善服务业规划体系,科学制定服务业核心区、临港物流园区、旅游度假产业、商业网点布局等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膨胀提升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休闲度假、养老服务、商贸流通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速推进骨干企业二三产业剥离,培育壮大服务业重点企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年内,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7%,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45户以上,其中过5亿元的15户以上。实施河东农贸市场和果蔬批发市场搬迁,争取汽车配件五金商贸城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五洲国际商贸城、数码科技大厦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引导骨干商贸企业搞活流通、多设分店,方便市民消费。鼓励工业企业向以加工制造为基础的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促进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发展壮大。加快度假区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步伐,抓好管理维护,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徐福海文化商业街等项目落地开工。围绕休闲度假、养老养生两大特色,突出抓好高尔夫、游艇、商务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营销,积极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精心筹办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不断提高龙口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业总收入分别达到310亿元和69亿元以上。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认真落实《关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意见》,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和重点项目引进,引导镇街向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等各类园区引进项目,鼓励产业间互相引进项目,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城区内现有工业企业逐步退城进园,腾出空间发展服务业。在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及周边、诸由工业园、兰高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外资项目园中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加快推进道恩新材料工业园建设。今后原则上工业项目都要到园区发展,因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的企业都要向园区集聚,不开发区域不得新上工业项目。

(二)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努力开创城乡一体新局面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遵循规律,因势利导,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完善城市组团功能。按照“完善功能、控制规模、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思路,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以城市规划为引领,统筹各类资源,尊重自然风貌,传承历史文化,注入现代元素,注重人本细节,不断提高各个城市组团的建设水平。新区组团重点抓好新人民医院、广电中心、明德学校、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工商联综合体等公共设施建设,搞好市民活动中心规划设计,着力完善提升功能;加快招商地块开发建设速度,尽快聚集人气。东城组团重点实施城中村改造和零散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西城组团突出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南山组团重点发展旅游、养老产业。东海组团严格控制楼盘开发,努力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龙烟铁路龙口段征迁清表并开工建设控制性工程,启动龙青高速建设工程,抓好府南二路等5条城区道路建设,对石黄公路等6条县乡公路进行大修改造,确保港城大道西延工程年内正式通车,构筑更加完善快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完成疏港高速等道路绿化和绛水河城区段改造。

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落实财政转移支付、放开落户限制等政策,引导镇级加大驻地建设改造投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吸纳城市组团之外的人口向镇驻地集聚,加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镇驻地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等功能。鼓励北马、诸由观2个省级示范镇用足用活各级扶持政策,推进市场化运作,以城市的形态和标准抓好驻地改造建设,加快培育提升支柱产业,确保走在全省示范镇前列。支持东江街道列入全省经济发达镇扩权试点范围。

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本着“尊重民意、适度集中、综合配套”的原则,稳妥实施村庄合并、迁村并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村庄改造,启动东河阳、圆璧张新村等社区建设。确保2013年以前开工的社区项目全部完成群众回迁,完善社区功能,并做好土地复垦等工作,让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城镇化生活。

(三)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努力释放区域发展新活力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按照上级部署,加快实施已启动的各项改革,适时开展其他领域改革,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抓好市属企业改革解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承接好上级下放审批权,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公共服务,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积极稳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围绕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理顺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减少审批,并做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工作。

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和水平。树立“大开放”理念,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聚焦日韩、京沪等重点区域和国内外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合作主体,强化招商机制,推动新加坡裕廊LNG等在谈项目及早落地。积极利用外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推进基金招商、外资并购和境外上市,提高先进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支持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大通关”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搞好境外资源开发和国际研发合作,拓展营销网络。鼓励企业以外贸的理念和标准发展内贸,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创新园区体制机制,促进园区进位升级。全年到账外资1.65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8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4亿美元。

(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拓展生态文明新境界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用制度约束企业和公民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科学划设生态红线,加强对不开发区域、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完成凤凰山垃圾处理场二期扩建和3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启动泳汶河污水处理厂建设,稳步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逐步扩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范围。创建森林城市,推进城乡绿化,全年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万亩,力争村庄绿化率达到40%。实施“蓝天白云”行动,抓好石材、铸造、造纸、化工等行业和小锅炉、规模养殖、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强化粉尘防控和建筑垃圾处理,加快实施百年电力和东海热电脱硝、除尘改造,泛林水泥脱硝改造,以及嘉元热电、龙矿热电除尘改造,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取缔“土小”企业。强化节能技改和清洁生产,突出抓好龙矿油页岩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发展成果的“绿色含量”。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建立环保部门牵头、公安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企业,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建立环保特派员制度,完善监测监控设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面提高监管实效。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土地整治和复垦力度,鼓励企业向地上地下挖潜力、拓空间,建设多层厂房,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控制园区道路和绿化带宽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用好用活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指标管理和供地程序,优先保证重点建设用地。保持土地执法监管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五)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努力增创蓝色经济新优势

加快港口建设。以建设现代化亿吨大港为目标,全面提升港口功能。启动屺山母岛港区2个10万吨级泊位建设,做好龙口港4个10万吨级泊位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引航站调度管理中心和中海油物流基地2个5000吨级泊位建设,推进客滚中心、胜利船舶公司船坞、屺山母岛港区通关查验设施建设和客滚航线复航。力争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

壮大临港产业。进一步放大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推动海工装备、临港加工、临港化工、电力能源四大临港工业集群扩规模、上层次,突出抓好小颗粒油页岩炼油、龙达木材深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百年电力2个60万千瓦机组获得批复。膨胀提升海上、陆路、保税、分销四大临港物流体系,加快齐旺达罐区、恒通综合物流园、正本物流等项目建设。启动人工岛生态型化工产业基地规划论证工作。年内,确保港口及临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六)整合集聚发展要素,努力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全面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抢抓金融改革的难得机遇,通过信贷投放、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典当、私募、公募、创投等渠道,扩大融资规模,有效保障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设立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奖励专项资金,鼓励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和再融资,全力打造资本市场“龙口板块”。年内,力争2家企业实现上市、1家企业实现再融资、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从资本市场融资15亿元以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吸引外地金融机构来龙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新型民间融资机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拓展领域、增加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办的监管力量和职能,搭建多层次银企对接平台。力争2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引导保险企业创新发展、贡献地方。

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把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个体业户“免登记”范围、经营范围核定条件以及经营场所、企业名称使用、投资主体资格等限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弘扬商业文化,鼓励全民创业,规范执法检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对中小微企业在金融、财税、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个体转企业、小企升规模、规模改股份、股份促上市”,推动市场主体大扩容、大提质。年内,力争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5500户以上,注册资本增加30亿元,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1%。

重抓重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在经济转调和社会民生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项目筹划、引进、建设机制,不断提升项目建设实效。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强化市级领导项目建设分工责任制,带头走出去招商,全面激发各级抓招商、上项目、促转调的积极性,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体量大、层次高、链条长、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一批事关长远、支撑力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一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城建项目,一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惠及人民群众的社会民生项目,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不失时机地做好对上争请工作,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获得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

不断加强财源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源建设体制机制,扶持壮大工业主体税源,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税源,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潜力税源,完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和税源控管体系,打造财源建设新亮点,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优化财政资金的保障和扶持重点,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减轻政府直接投资压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监督检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农村发展新格局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认真兑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鼓励土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完善新型服务体系。全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810家,家庭农场达到5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食品企业达到37家。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产品安全为抓手,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步伐,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考核,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增值。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渔业资源修复,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个,建设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争取5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完成8座病险塘坝除险加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以上;农机化水平达到95%;食品加工及存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亿元。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安排1.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和2900万元以上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专项资金,带动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环境利民、产业富民、服务惠民、文化育民、和谐安民五大工程,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一体化供水等工作,完善农资超市、文化大院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村级“五化”建设为抓手,以泳汶河流域和滨海大道沿线的30多个村庄为依托,高标准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引导镇级按照相应比例确定连片村庄,高质量推进示范片和镇驻地建设。以提升内涵、淳化民风为导向,保留山水田园风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有内涵、有韵味的特色文化名村。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多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多领域推进创业兴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八)持续提升群众福祉,努力谱写幸福龙口新篇章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增加群众收入为中心,进一步拓宽创业增收、就业增收、投资增收、帮扶增收等渠道,增加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综合收入。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强对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浓化全社会创业氛围,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全年完成创业培训2200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各类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积极争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试点先行政策,确保各项普惠性民生补助标准走在烟台市和全省前列。探索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继续做好基础养老金和老年人生活津贴发放等工作。加强镇街区敬老院和养老事业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组织好爱心捐款,加强对残疾人、孤儿、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做好公租房筹集和经适房、廉租房分配工作,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用心办好为民服务实事,全年民生投入达到56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改造、“班班通”等工程建设,争取年内完成16所高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继续推行免费学生装,在下丁家和黄山2所学校试点推行学生营养餐,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校舍安全、校园安全、校车安全和学生饮食安全。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水平,实施新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价格改革。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按照上级部署,尽快研究制定“单独两孩”政策具体方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积极发展气象服务、民族宗教、双拥共建、史志档案、外事侨务、工会等事业。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以孝德建设为先导的“四德”工程建设,大力弘扬“诚信、崇商、友善、进取”的城市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办好文化惠民实事,搞好“幸福龙口欢乐行”、文化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文化设施、创办文化团体、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传媒、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文艺创作,扶持影视、影视基地等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培育文化特色街区,打造区域性文化艺术品集散地,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改进和规范信访工作,推动信访秩序持续好转。全面推行综治网格化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构建高效管控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注重发挥驻军和预备役作用,提高防灾救灾减灾水平。

三、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一)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贯彻执行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下决心解决“四风”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统一压减5%。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把爱民、为民、富民、惠民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弘扬实干精神,力戒空谈浮夸,倡导“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做到用足心思谋事、沉下身子做事、千方百计成事。尤其对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要发扬“钉钉子”和“啃骨头”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碰硬,强力攻坚、务求突破。

(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倡树“宽民、宽企、宽外、宽才”导向,压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完善“绿色通道”服务机制,推行联审联办制度,试行“容缺受理”审批方式,强化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政策最好、审批最少、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完善镇街区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推行代办服务,最大限度地便民利企。履行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三)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以法治市。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党代表议题的办理实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发挥好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重视舆论监督和互联网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四)加强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落实到政府工作各环节,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市政府领导成员要带头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各级政府公务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勉尽责,秉公用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腐败行为无处藏身。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愿景。让我们在中共龙口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率先领先发展的实践自信、路径自信和前景自信,同心协力,改革创新,激情创业,为建设“实力龙口”、“幸福龙口”、“生态龙口”、“文化龙口”,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