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群众曲解了孝的内涵,老人活着的时候不愿厚养,老人死后却大操大办丧事来体现孝心。这样做是愚蠢的,不仅加重了自身经济负担,也助长了攀比之风,并非尽孝。
近年来,为遏制丧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山东龙口市相继出台多项措施,倡导生态、节地、绿色安葬,倡树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累计丧事简办奖补11321例,海葬47例,奖补资金1141余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有效遏制了丧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目前,龙口市丧事简办奖补率已从开始的不足10%增长到现在的已超过76%。目前“生前尽孝厚养,身后文明薄葬”的丧葬新风已在龙口逐步形成。
一、标准化+程序化,一个“办法”作支撑。
龙口市制定出台《龙口市丧事简办补助办法》,从不撒纸钱烧冥币、不披麻戴孝三跪九叩、不设宴待客事后酬劳、不超标准使用骨灰盒、不建造超规模坟墓、不使用非法车辆运送遗体等六个方面对丧事简办的标准进行细化量化,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丧事由村(居)红白理事会办理并达到简办标准的龙口市籍逝者,给予事主1000元补助;对于采用海葬、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式葬法,不建墓穴、不留坟头的,再给予丧事事主2000元补助。
《龙口市丧事简办补助办法》同时明确了丧事补助结算程序,要求事主在丧事办理过程中留存影像资料,丧事完毕后填写《丧事简办申报补助申请表》,经村(居)红白理事会、属地镇街区、市民政局三级审核无误后,由市财政按“社会化形式”发放。
二、组织化+日常化,一条“纽带”强落实。
龙口市强化红白理事会组织建设,将村级红白理事会作为推行丧事简办的一条重要纽带,起到“上通党政、下联群众”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兼任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由村干部和村里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人士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倡导根据市《丧事简办补助办法》规范红白理事会办事程序和服务规范。为抓好丧事简办工作的落实,龙口市分级对红白理事会所有成员进行培训。
在全面推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过程中,龙口市创新形式,强化宣传,让“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直抵人心,落地生根。一是让文明入眼。在各村(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等醒目位置设置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将村(居)红白理事会成员名单、丧事简办标准、奖补申请程序、《红白理事会工作联系卡》印制成册、逐户发放。同时,市里统一制作了移风易俗宣传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工作群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二是让文明入户。充分发挥党员、代表的模范作用,积极宣传丧事简办要求,并且逐步深入群众家中做好宣讲,加大群众对丧事简办、移风易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让文明入耳。结合乡村大喇叭,让群众不仅知晓了什么是文明新风尚,而且明白了如何践行文明新风尚,积极响应丧事简办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三、常态化+长效化,一套“机制”保质效。
龙口市把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倡议引导、立规明约、监督整改,形成了一套“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政府保障有力”的机制,确保“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常态长效推进。
强化党员干部示范引领。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带头签署丧事简办承诺书,自觉践行丧事简办相关要求,主动做丧事简办的宣传员、推动者,为广大群众做好表率、树好标杆。
将丧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龙口市依据《龙口市丧事简办补助办法》明确的丧事简办标准指导村修改丧事办理程序,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依法写入村规民约。
将丧事简办纳入考核通报。市里定期对各镇街区丧事简办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调度,对丧事简办率进行通报。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到落后镇街区进行实地督导,帮助镇街区查问题、找不足、想办法,共同推进丧事简办工作提成效、上水平。
将丧事简办列入财政保障。将丧事简办补助资金列入市年度财政预算,对于符合丧事简办标准并经过审核的,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同时,把丧事简办落实情况与全市幸福村居考核评选挂钩,确保补助资金、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