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高镇提升农业产业化之道:用心用力 打好草莓品牌

发布日期:2022- 01- 14 09: 54      浏览量:

字号:

人品就是质量 传承才是王道

时间:1月11日上午 地点:兰高镇兰亭新村后霍家

自北马镇的仲先生说,儿子回北京要带走,来买好几回了。兰亭新村两委委员、后霍家党支部书记吕常湖答复:“先拿两盒,高端果要提前一天的量!”他告诉记者,天津的客户往内蒙古发,8万块钱的款已经打来了,可年前只能发3万的货,正月底再完成5万元的货。

为啥要打提前量,为何要等到正月底?在吕常湖看来,人品就是质量,按规范做,把质量把住了,客源巩固好,不愁卖不上好价钱。

后霍家草莓有名气,名在响当当的质量。村里种植草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直以来,村两委倡导质量观念,让老百姓守好这个本分。

沿着鸦鹊河东路走,后霍家草莓基地的牌坊老远就看到了。路两侧都是草莓大棚。过了桥,就是赵传海的草莓大棚。进了棚里,草莓长势旺盛,果枝上挂满了白色的小花,一个个小果子掩映在绿叶中。后霍家草莓,色泽好,够火候,高端果单重在32克以上。为把住质量,村草莓合作社实行技术统一,采用物理杀虫消毒,管理上下功夫。

后霍家全村150多户,种草莓的有70户,其中多是年岁大的。44岁的赵传海的父亲今年74岁,还种了一个小棚。

赵传海笑着说,父亲是老干家了,种了将近20年,年龄大了,明年小的也不能种了。

赵传海种草莓七年,之前他在企业上班,后来回村帮助妻子种植。其实,赵传海的妻子邹幸梅原来也在企业上班,家里老人种了不少草莓,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两口子商量,决定回村接上种。邹幸梅说,他家种了3亩地4个大棚,一年收入十来万,小日子过得也舒坦。

在后霍家,像赵传海这样的中年人还有四五个。干了一辈子木工的常河在外面搞装潢,后来也回村种上了草莓。吕常湖说,草莓在后霍家人心里是“发家果”是“幸福果”,合作社就是要搭平台,对外打品牌,对内抓质量。“社员的果,合作社收,价格比市场上高出5块钱,要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吕常湖说。

要想富,观念跟上,新种法用上

时间:1月11日上午 地点:兰高镇兰旭新村北杨家

沿着侧张线公路向南走,沿路两侧满眼是一个个大棚。在北杨家村委大院门口等待的杨可举骑着电动三轮车带领记者到了他的草莓地。只见5个大棚齐刷刷地排列着,透过棚口往里看,草莓长得精神,果枝向上伸展着,一朵朵小白花笑着,迎接着客人。

干啥都要讲究个技术,都需要头脑活。这一点,种了30来年的杨可举心知肚明。他向记者唠开了。之前,种草莓是竹篾棚,外面盖的是草帘子,保暖效果差不说,还要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还有就是草莓种在沟里,浇地时满水灌,既不干净,口味不正宗;后来起垄种,用上了滴灌。三年前,老杨给大棚上新,大棚换上了钢管的,外面加上厚实的棉被,上了卷帘机。他说,一个大棚光棉被就得七千块,但这一换,虽说投入大了点,但方便省时了。

北杨家全村340多户,种草莓的有200户,种植面积超过400亩。规模化经营,加上上乘的质量,引来了客商前来收购。老杨说,价格好,一个大棚一年进账几万块不成问题。

走在田间路上,一个个连体葡萄大棚高高耸立。老杨说,这几年,村里有一部分群众,采用新种法,种了葡萄,收入也让人眼馋。他指着一片葡萄大棚说,2021年葡萄行情好,这户进账在40万左右。

这些年来,北杨家人一门心思在经济作物上作文章,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

记者刘启强

记者手记:

增收之路千万条。作为龙口有名的农业大镇,兰高镇历来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培植重点支柱农业项目,形成了葡萄、韭菜、草莓、芹菜、西红柿等叫得响、拿得住的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怎么振兴,兰高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在规模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引导群众不断更新观念,上新设施,用新技术,把住、提升农产品质量。这是一条硬核之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