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镇南仲家村:红色小村“麦”向新美好

发布日期:2021- 06- 15 16: 20      浏览量:

字号:

“芒种麦子黄,布谷高声唱”。芒种过后,麦子便收起最后的锋芒,以一颗谷粒的播种,再一次憧憬着未来。素有种粮名村的北马镇南仲家村,也即将进入丰收季。

南仲家村东与古现为邻,南与曲阜村相接,西与南孙家毗邻,北与东二甲、仲家东村相连。盛夏,记者沿港城大道来到这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村头,一望无际的麦田绿中泛黄,金黄色的麦芒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微风吹过,麦浪翻涌,麦香阵阵。村里,一条条水泥村道平坦如砥;绿树花丛中,一座座农家小楼错落有致。环顾村庄,听,似一首歌;看,似一幅画;读,似一缕绵绵的乡愁。

“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村民内心充满期待。

科学种田全国样板

南仲家村有212户人家、541人口,以仲氏姓为最多。

历史上,这个村是闻名全国的种粮大村,其科学种田的经验曾是全国学习的样板,各地前来参观的有10万余人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山东省省长白如冰、谭启龙,都亲临该村视察过。1973年,阿尔巴尼亚农业考察团也到该村考察过农业生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年,带领这个小村庄走向辉煌的,正是村党支部书记仲伟传。

南仲家历来就以农为主,精耕细作,勤奋经营,产量较高。1955年秋至1956年,南仲家、东二甲、西二甲、南孙家、东孙家、东陈家6个村初级社联合成立“光明”高级农业合作社,仲伟传任社长。他带领群众整地改土,打井抗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56年该村的粮食亩产达到了320公斤。

1958年,仲伟传任仲家集生产大队党总支部副书记兼南仲家村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干部、技术员组成的“三结合”技术队,开展小麦、玉米高产田试验,摸索归纳出一套小麦“两促一蹲”“玉米控秸攻穗”的新试验,1962年亩产超千斤。1976年每亩最高产量950公斤,总产51万公斤,其中小麦亩产530公斤,总产26万公斤。村民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售公粮。从1963年到1982年,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万至15万公斤,最高年份达16.5万公斤。仲伟传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先后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代表大会。

村里有所明德学校

南仲家村民崇尚文化,尊重知识,已有传统。早在1913年,清末秀才仲跻级、学者仲跻品,经村众许可,呈请备案,利用三官庙址设立“明德学校”,这里南仲家村从私塾转为正式学堂的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党韩复渠部队来黄县挖战壕,把庙上的石块全都拆去了,学校只好搬到村内的祠堂里。仲跻级、仲伟忠各自献出草园一块,集资盖起新教室14间、办公室2间,作为学校新址,仲跻级连任明德学校校长30多年。

1940年,明德学校改名“城子仲家完小”,仲伟敏任校长。城子仲家完小多次向根据地输送学生,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战争年代的南仲家村人,爱国热情很高,在地下党领导下,积极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屡立战功。1947年,仲伟功在蓬莱十里堡截击敌运武器汽车8辆,荣立二等功。1948年在莱西天小屯战斗中,炸毁敌人坦克,荣立二等功。获得三野司令员陈毅发的喜报。接着又参加解放潍坊、济南、潍海战役,在浙江双龙山战斗中,下腿骨被击断复员回家。在村中保持老八路作风,被称为“居功不骄的人”。

1940年,仲跻官18岁,参加黄县大队。他身体矮,罗圈腿,麻子脸,习惯挤眉弄眼,说话略口吃,吐字不清,走路东倒西歪。因相貌特殊,敌人误为神经病患者,不加戒备,他经常把情报秘报我军,屡建功劳。

仲崇福以开油坊作掩护设地下联络点,利用卖香油串乡的机会传送文件、秘信。1940年我兵工厂缺生铁,以仲崇福为首,组织村民将抛弃在大姚家村南的大钟抬回,砸碎后用五个骡子驮运七夼庵兵工厂。还从敌人手里买弹药转送我政府。

1947年,仲崇福18岁的儿子仲御维也参军入伍。这年冬天,仲御维开小差回到家里。仲崇福非常气愤,三天后亲自把儿子送回部队。返回部队后,仲御维在潍坊的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他却坚决不退伍。他说,“遵父命不解放全中国决不回家。”毅然重返战场,光荣牺牲。村民至今感念这对英雄的父子。

英雄故事感人至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天的南仲家景色秀美、生机盎然,呈现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仅把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让村民喝上纯净水,而且对电杆、电网及地下管网设施,实行了全面改造,新打机井3眼,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波浪”。盛夏时节,走在南仲家村的田垄上,我们看到,一个红色小村,正在“麦”向新的美好。

记者 王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