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王苏江
发布日期: 2018- 07- 19 11: 52 字号:[ ] 访问次数:

1932年,王苏江出生在新嘉疃一个普通家庭。13岁,考入北海中学。第二年,培训革命干部的鲁中公学到北海中学招生,她报名参加了鲁中公学。行军途中,她和十几名同学生了病,指导员把她们送上过路的大卡车,开往当时山东解放区的省政府所在地——临沂。

6月1日,王苏江被正在筹备的山东省文协人民文工团选中,成为人民文工团第一批成员。为了配合解放战争,王苏江和战友们一同排演了《送郎参军》、《支援前线》等剧目,深入到乡村演出。

王苏江和她的战友们白天为部队和群众演出,晚上住在老百姓家中。百姓非常贫困,住房条件十分狭窄。看到一家人拥挤在一起,腾出房子给新四军住。王苏江和她的战友们再也不忍心了,决定分散住在老乡家的牛棚里。因为牛棚潮湿,她们在地上铺上麦草,常常是演出归来,带着一身的泥水和疲劳往麦草上一躺,顾不得难闻的牛粪味,便进入梦乡了。

残酷的战争年代让王苏江学会了演戏,并在多部戏中担任角色。无论角色或轻或重,王苏江都认真对待,用心体验,把全身心的感情融入其中。同时,她还学会了扭秧歌、打腰鼓等歌舞节目。

1947年,王苏江所在的文工团跟随山东省文协由鲁南转移至胶东莱阳、海阳。国民党军队从海阳登陆,形势急剧恶化。根据上级指示,文工团留在当地和群众一起斗争。全团立即武装起来,组成武工队,分散到老乡家里,身份是他们的干女儿。王苏江的干娘是个非常善良的妇女,她和干娘及其女儿每天天蒙蒙亮就离开村,爬到大山上。每当月亮升起,她们才返回村睡一会儿。年底形势好转,文工团重新集合,当她和干娘告别时,难分难舍,大家都流了泪。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她先后参加演出了《送郎参军》、《改邪归正》、《支援前线》、《白毛女》、《王大娘赶集》等剧目。其中许多剧目,从鲁南演到胶东南。淮海战役时,又到河南省豫东慰问刘邓大军,受到部队和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1948年秋天,王苏江和她所在的文工团参加了城市文艺工作大队,在青州吃过菜馅月饼后,奔赴刚刚解放的济南。在那里,他们和新安旅行团、山东军区文工团等文艺工作者,开展了宣传活动。

1950年,王苏江和部分年轻的文工团员被调入华东大学文艺系(后并入山东大学艺术系)学习。1952年秋,王苏江奔赴上海,并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任演员。

对于王苏江来说,电影是一门崭新的事业。她第一次参加摄制的影片《三年》(饰小九子),著名演员张瑞芳担任主角,舒适等老演员担任重要角色。她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表演并向他们学习。之后,她又参加上影演员剧团演出的话剧《家》(饰琴表妹)、《水往高处流》(饰春姑)等剧。1959年,她参加拍摄了《万紫千红总是春》(饰郑华)、《今天我休息》(饰小组长)等影片。后来,由于她编写了电影剧本《好孩子》被调入上影文学部,任编剧。当她去一个渔村体验生活时搜集创作素材,把介绍信交到接待人员手中时,那人看了看她,忽然大叫起来:“小组长!”原来当地正在放映《今天我休息》。自此,当地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小组长”。

1964年初,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创举尚未公布之时,她和另一编剧叶丹就被派往大庆,搜集素材创作剧本。

文化大革命后,她参加改编了话剧《暴风雪中的烈火》,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燕儿窝之夜》,获“金鹰奖”(单本剧二等奖)和“飞天奖”(优秀单本剧奖)。她编写的电视剧《花生阿狗》获“飞天奖”,还创作电视剧《幸福交响曲》,并担任了《铁道游击队》的监制工作。

王苏江写作的散文有《船长》、《印第安和曼哈顿》、《“马天民”的“休息”和“离休”》等,并创作了歌词《心中之歌》和《荣辱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