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老三届”高中生
发布日期: 2018- 07- 19 11: 21 字号:[ ] 访问次数:

又快到高考了,回想起了“文革”前后的高考情况。“恢复高考”和“老三届”,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留给我们今天的两个特定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恢复高考”。 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一开始,向高校输送人才的高考制度就被取消了,而且一取消就是11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后,废止11年的统一高考恢复了。这就是所说的“恢复高考”。

1977年冬天,废止11年之久的高考终于举行了,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570万考生满怀热情走进考场;接着,1978年夏季,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是迄今为止考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

第二个概念是“老三届”。一般情况下,它是指1966、1967、1968年高、初中毕业生(也有按入学时间算的,是指1963、1964、1965年入学的高、初中学生)。这些学生是“文革”时期被耽误了前程的青年,高考、中考没有了,他们在学校搞了两年“文化革命”。1968年,城镇户口的学生下放到知青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业户口的学生则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当时,我在原黄县六中工作,深知这几届学生的情况,眼看他们的大好年华失落在运动中,深为他们感到痛心和惋惜。“文革“前,黄县只有8处初中,每年有初中毕业生2000人左右。那时,只有一中、六中有高中部,每年各招高一学生两个班(1964年,一中招了三个班),约200人。这几届学生基础扎实,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德、智、体全面发展。我熟悉的原黄县六中和高中“老三届”学生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67届的学生李天策,1968年参军,迅速成长,成为共和国的将军;68届的学生乔延春,大学毕业后,勤奋工作,成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现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66届的学生邹志琛,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从参加高考的成绩看,“老三届”学生与“文革”中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更是相差悬殊。原黄县六中66届高中毕业生于禾,高考成绩优异,化学成绩是满分,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现为副厅级干部;曾担任原黄县委书记的姜代晓,系原蓬莱一中66届高中毕业生,恢复高考后他直接报考科学院的哲学研究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一时传为佳话。

从龙口籍“老三届”学生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情况看,他们多数成了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仅以原黄县一中数学组1980年以后分来的9名“老三届”学生为例:其中4名入校不久便接任了高三毕业班的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其他5名也是各年级学课的带头人,后来有的被调任为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局长等职。

30年的事实证明,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教育角度看,高考的恢复使高等学校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新生,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了健康的轨道。从社会角度看,统一高考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形成了浓厚的向学风气,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